佛法與四聖諦的真正目的

by alfredlin015  - 4 3 月, 2025

文長,慎入。

沒有時間細看者,莫看。

———————–

修學佛法的目的是在滅苦。

希達多太子離家學道的目的是在解決生老死苦。

太子在菩提樹下徹底究竟的解脫生老死苦,證入涅槃寂靜正等正覺,成為佛陀。

佛陀教導如何跟他一樣的方法,就是佛法。

所以,佛法就是佛陀教導出來如何達到跟他一樣境地:滅苦(滅除生老死證入涅槃寂靜)的方法。

如果目的不是這個滅苦的方法,就肯定不是佛法!

佛陀將這套方法整理成四聖諦:苦集滅道。

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

————-

第一聖諦:苦聖諦

————-

現實世間的真相實相是無常、苦、非我、非我所。

學人應如實知如實見,正觀正知正見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無常、變異、毀壞、磨滅、逼迫、苦、非我、非我所。

世人若不知不見世間無常緣起,則即執為有常或斷滅,而不會升起離念,則必生生世世相續輪迴枉受諸苦而不知出離!

是以佛陀說第一聖諦為知苦聖諦。

知苦才有機緣入聖道;不知苦則永無機緣入聖道!

————-

第二聖諦:苦集聖諦

————-

苦“集”,苦之來由、原因也。為何會有苦,苦如何而來。

知苦,始有欲斷、欲除、欲滅的動機,

然,有如身有疾病,若不知疾病生起的原因,又如何能滅除疾病治病呢!

是以,太子在菩提樹下,不斷專精思維:

我欲斷除老死苦,而老死苦從何而來?

太子省思老死苦由生來。

生從何而來?

生從有來。

有從何而來?

有從取(執取)來。

取從何而來?

取從愛(貪愛或瞋恚)來。

愛從何而來?

愛從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來。

受從何而來?

受從觸(六根六境六識合為觸)來。

觸從何而來?

觸從六根+六塵+六識(六入)而來。

六入從何而來?

六入從名色而來(生命身心存在六入)。

生命身心之名色現象存在從何而來?

名色存在從過去積累的業識而來。

過去積累的業識從何而來?

業識從身語意三造作的行(習性反應)累積而來。

身語意三行(習性反應)從何而來?

身語意三行(習性反應)從每個當下心對於外境內境變化無常的現象不知不明不察不覺(無明)而來。

因為心對於每個當下正在發生的身心五蘊(色受想行識)遷流變化無常現象不知不明不察不覺(無明),所以就任由過去積累形成的習性反應(行)而或貪或瞋或癡而起身語意之行(造作)。

由於這樣無明的造作行為(身語意)積累為識(記憶、潛意識)。

由於積累的識不自主的受生輪迴而有了名色(生命現象身心)。

由於有了名色(生命身心),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

由於有這六入(六根,加上外境六境,加上六識的作用和合)而有觸。

由於有了觸,五蘊中受蘊即產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由於樂受加上當下的無知無明,即習性反應(無明行)為貪愛;

由於苦受加上當下的無知無明,即習性反應(無明行)為瞋恚;

由於不苦不樂受加上當下的無知無明,即習性反應(無明行)為癡。

由於貪愛的緣故,心就會產生希望繼續擁有下去的執取心念(是為妄念,不符合無常實相故);

由於瞋恚的緣故,心就會產生希望不要繼續下去而欲抗拒排斥欲令斷除的抗拒心念(也是妄念,因為不符合無常實相、非我非我所故);

由於無知無明的癡的緣故,不知無常不知苦不知非我非我所不知貪不知瞋等實相故,過去染習的習性反應(無明行)即直接造作;

由於上述貪愛(瞋恚、癡)而執取(抗拒、無明行造作)而產生了(妄)有。

何稱妄有,以不符合無常實相故稱妄有。

由於有了虛妄的執取有,而有了種種妄生(虛妄的生)。

由於有了(妄)生,而有了(妄)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

人在妄生妄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中而不知不覺不察,而以為有實質的“我”見,而生老病死生生世世枉受輪迴大苦不自知!

悲哉!

如是,太子再反覆順逆還滅地思維:

若無明滅則無明之行(六根六境六識生觸而生受即生之貪愛或瞋或癡而再生之執取有生老死的連鎖反應)則滅,如是如是,了知苦的生起來由,了知苦滅的軌跡。

是即苦集聖諦,第二聖諦。

————-

第三聖諦:苦滅聖諦

————-

即太子出家學道追求的目標:永遠究竟的滅除苦的生起,

不再有苦的生起,

不再有煩惱的生起,

不再有老病死等各種煩惱苦的生起,

不再有再生的原因,

也就是證入與宇宙真理實相的無常苦非我非我所(第一聖諦)完全契合的生命型態,

稱為“涅槃”的境地。

“涅槃”的意思是:火燒盡了;風吹散了!

生命現象中一切煩惱(用火燃燒形容煩惱)之火,

已經沒有任何可以再引火燃燒的燃料(木材、薪柴)可以讓這把火再繼續燃燒下去了!

已經沒有任何的煩惱、苦了!

火不僅已經燒盡;

連火燒盡之餘的灰燼也被風吹散了!

想要再生起火,或死灰復燃的機緣都已經沒有了!

此時的生命狀態是完全自由自在、沒有過去未來的任何負擔,

也完全沒有一丁點自私的我見我欲(完全無我)。

此時的生命狀態,即如同佛陀36歲菩提樹下證入涅槃,

無私無我的奉獻他的智慧生命為幫助眾生脫離生死輪迴苦海而四處奔走教化願意追隨他的學人眾,

直至他80歲(45年)色身肉體緣盡而大般涅槃為止!

若有人問:涅槃境界如何?佛陀成佛45年間即是!

行文至此,後學不禁感恩:禮敬釋尊、禮敬阿羅漢、禮敬正等正覺!

————-

第四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亦即是走向苦滅境地的正確方法、正確道路。

知苦、知苦集、知苦滅、亦知苦滅之道(第四聖諦)。

是即八正道(八個正確的道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所謂“正確”的道路,正確的標準就是是否趨向滅苦涅槃的方向。

這條道路(方法)是趨向涅槃滅苦的,就是正確的;

這條道路(方法)不是趨向涅槃滅苦的,就是不正確的。

佛陀的目的非常清晰清楚,學佛學人不可不慎、不可不辨:即是第三聖諦:滅苦。

若能有效滅苦的,就是正確的佛法。

若是不能滅苦的,就是不正確的佛法。

佛陀滅後至今兩千五百餘年,由於歷史區域文化學人傳承見解不同等因素而延生各宗各派差異!

都是佛說嗎?

都是佛法嗎?

諸學佛有心學人務必務必務必(很重要,所以說三遍):

充分理解、思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

依據自己的實際聞思修證,

理性的思維、考證、辨別、分析,所學的法是趨向涅槃嗎?

所學的法符合四聖諦嗎?

所學的法符合三法印(有說四法印)嗎?

當自依、法依、莫異依。

參考佛陀葛拉瑪經所教誡,莫因為經典、權威、傳統、老師等所說就相信。

務必自己踏實的實修實證,以安那般那四念住內觀正念住為實修法門,

直到親見身心五蘊緣起現象(第一聖諦、第二聖諦、第三聖諦),見實相法,破身見、疑見、戒禁取見而入初果流!

未見法、未證初果,還未見身無我無常法、於佛法尚有疑,未生確淨信,還要繼續實修四念住,繼續聞思修,繼續正思維!

直到初果不退轉,入聖者流。

此時才能真正具佛正知見,再繼續持續朝四果阿羅漢(即第三聖諦:滅苦涅槃)。

此即苦滅道跡聖諦:第四聖諦。

四聖諦,形成一個完整整套的修學系統。

佛陀證後,將他所得,審視思維整理而成的系統。

佛陀鹿野苑對五比丘初轉法輪,即說四聖諦。

五比丘聽聞四聖諦義,思維四聖諦義,修證四聖諦義,相繼快速地證成阿羅漢。

佛陀說法45年,也說四聖諦。

足見貫穿佛陀一代聖教:即四聖諦。

學人宜前後左右、綜觀橫觀、粗略精細,從各種角度,審度思維。四聖諦,精彩絕倫。吾人讚嘆不已!

以上四聖諦,後學粗說略說概說胡說亂說。

供諸善友參考

如欲得知更多佛陀正法,請參考漢譯雜阿含經、南傳巴利聖典,以大迦葉尊者主持集結的第一次經典本母為主。

其他後來的各種經典,或論師諸論,參考就好。

還是依靠自己的實修實證為主。

自依、法依、莫異依。

修行是自己的事

解脫是自己的事

滅苦與否也是自己的事

自己的心如何?有無煩惱?煩惱日增?還是日減?

修習方法有效?沒效?

其實只要獨一靜處,誠實真心的面對自己,自己內心清淨,自己明白得很!

不用問佛,也不用問他人,清淨的問自己就好了!

為自己加油,繼續往滅苦、無煩惱、涅槃、阿羅漢、心解脫者前進。

某時,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與諸善友共相勉勵

————–

富老師之胡說八道

註:凡事起皆有因緣。上文作者寫了這麼多,只是因為作者看見某法師宣說以某某法貫穿佛陀一代聖教,作者覺得很奇怪,佛陀明明就是以四聖諦,從初轉法輪,到最後的弟子講八正道,說法45年,都是不出四聖諦!為何還要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標榜三十七道品裡面的某某來宣稱貫穿佛陀一代聖教!

是以作者,自己再把佛說四聖諦的內涵,再次如牛反芻般,再次自行省思思維四聖諦法義。

寫下來,也只是作者自己反復思維四聖諦義理的部分紀錄。

如善友因緣,隨緣分享。

如是因緣緣起記之。

bonus

Get the free guide just for you!

Free

{"email":"Email address invalid","url":"Website address invalid","required":"Required field missing"}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